“這次培訓不僅在于課程學習,更寶貴的是與兄弟地區優秀年輕干部的深度交流與思想碰撞……”20天的培訓經歷,讓來自青浦區生態環境局的顧丹寧深切感受到了一股共繪藍圖的蓬勃朝氣,“在培訓中建立的信任和形成的共識,為高效的一體化協作埋下了‘種子’。” 10月14日下午,“示范區優秀年輕干部培訓班”結業,41名來自青浦、吳江、嘉善和示范區執委會的年輕干部,坐進同一個培訓班,打散重組為四個學習小組,通過“一輪破冰拓展、一批實干家好課、一場讀書沙龍、一項微課題調研、一期結構化研討、一系列現場教學”,凝聚一體化共識,提升實戰化能力。 “這種‘共同學習生活、思想碰撞交鋒’結下的深厚情誼,讓‘示范區是一家’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入日常工作的情感認同,這種凝聚力將成為今后協同攻堅的重要力量。”示范區招商服務中心(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心)產業科科長懷文蔚遇見了很多“線上聯系人”,在培訓班上都變成了“同桌研討者”。 在一體化示范區成立6周年之際,培訓班里的年輕干部都在為一體化的下一站努力蓄力。 一 在滬蘇浙兩省一市行政邊界交匯的長三角原點太浦河上,一座方廳水院,橫跨上海市青浦區、蘇州市吳江區、嘉興市嘉善縣。這座“一院跨三地”的標志性建筑,在建設過程中采用滬蘇浙坐標轉換平臺,實施跨省聯合審批模式,形成“六位一體”審批新機制,是示范區“制度創新+項目建設”雙輪驅動的最新成果。 方廳水院竣工實景照片.jpg 方廳水院是培訓班學員們繞不開的研究對象。9月28日晚,大家通過《聚焦方廳水院:交界地區發展難題如此破解》紀錄片了解一體化發展難題,并圍繞如何破解跨區域協同治理難題展開深入探討。 示范區執委會在一體化過程中應該承擔什么功能作用?如何科學地評估一項制度創新的“初期協調成本”與“長期運行收益”?從“針對一個項目的臨時機制”轉變為“覆蓋一類項目的標準流程”,目前存在哪些制度性障礙?在數據共享、生態共保、公共服務一體化等領域,可以設計哪些更具突破性的“一體化”新場景…… 研討的過程也是認知升級的過程。“過去的一個認知誤區是,省際交界地區因行政分割、規劃不一,往往是發展的‘短板’。然而,方廳水院反其道而行之。”吳江區公安局汾湖派出所執法辦案隊副隊長錢佳俊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首要突破,不是工程技術的突破,而是發展理念的突破,“所以,要敢于將曾經的‘邊緣地帶’重新定義為‘價值核心’,通過統籌規劃與優勢互補,將‘交界’的劣勢轉化為‘交匯’的優勢。這種‘破界’思維,是指導我們未來工作的第一課。” 既有案例分析,也有經驗分享。來自浙江大學、兩地省市黨校專家教授、示范區執委會相關工作負責人,以及嘉善示范區管委會、優家村等基層一線“實干家”,圍繞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新質生產力、數字治理、綠色發展等前沿領域授課,從理論高度、政策深度、實踐力度和感悟溫度,為年輕干部多重賦能。 “授課的方建春、王立軍兩位教授,分別提出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建設’等觀點。對于三地而言,我們應當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既要立足自身、又要主動融合。”青浦區委研究室政策研究科副科長曹慶宇感悟道,“一體化不是簡單地物理疊加,而是要讓三地的產業基礎、創新資源、生態稟賦、公共服務在示范區建設背景下,各展優勢、共同壯大。” 二 在嘉善縣政務服務中心,長三角地區已開通的如企業設立、變更,不動產抵押登記,醫保關系轉出轉入等超200項政務服務事項,均可實現遠程虛擬窗口幫辦。“有部分事項,由于各地政策、材料不一致,需要面對面的交流。虛擬窗口的建立,豐富了跨省通辦渠道。”嘉善縣政務服務辦綜合科科長王嘉琳一直從事跨省通辦業務,也參加了此次培訓班。在與其他兩地學員的交流中,她敏銳地發現三地政務服務專員在業務技能素養和服務水平上存在提升空間,并提出通過共同舉辦政務服務技能大賽推進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的建議。 當跨省通辦疊加遠程虛擬窗口幫辦,當方廳水院實現從“斷點”到“亮點”的蛻變,當154項制度創新成果中61項走向全國,示范區五年多的“聚優”實踐,厚植一體化發展根基。站在新起點,“一體化的下一站在哪”成為培訓班年輕干部們共同思考的問題。 今年7月23日,2025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聯合招商會在浙江嘉善舉辦,青浦、吳江、嘉善不僅用“示范區”一塊牌子在同一個場子招商,還分別推介了示范區跨省域高新區青浦、吳江、嘉善三大分園區發展定位、建設重點,發布招商需求。如青浦區推介的跨省域高新區青浦園區,未來將建設成為世界級“科創小鎮”;吳江的汾湖子園,主攻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招商;嘉善的姚莊子園,正積極打造泛華為產業園等。 “以往單獨招商,能夠接觸到的資源有限,聯合招商一下把視野打開了。”嘉善縣姚莊鎮經濟發展辦公室副主任芮佳瑤參加了今年的聯合招商會,并把“三地如何在招商引資中避免同質化競爭、減少政策內耗”的疑問,帶到此次培訓班,并在參與嘉善縣調研組的課題調研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強化產業規劃引導與錯位發展,三地聯合制定示范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明確各自功能定位與主導產業,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比如低空經濟,三地可聯合打造‘低空經濟示范區’,實現‘研發中試在吳江、制造配套在嘉善、銷售出口在青浦’的產業鏈協同模式。”芮佳瑤分享著嘉善縣課題調研組的成果,“另外,圍繞汽車零部件、集成電路、未來食品等三地優勢產業,組建跨區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與成果轉化。” 通過實地考察青吳嘉三地基層村社區、企業、古鎮、研發中心、相關展示館,培訓班學員站在示范區的高度,謀劃著示范區的下一步。 “在基層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養老領域,結合實際需求,能否進一步深入推進‘青吳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開展示范區養老服務補貼異地結算試點,進一步深化醫保異地結算等?” “社保卡‘一卡通’已經實現醫保異地結算、公交卡功能,能否探索包括長三角旅游年卡等,整合區域優質文旅資源,實現三地居民在文旅領域的‘同城待遇’?” “針對符合條件的參保人未使用醫保憑證的就醫費用報銷問題,能否利用大數據系統自動抓取相關電子票據和就醫證明,流轉至示范區異地就醫發票零星報銷平臺,費用直接撥付至參保人的社保卡賬戶?” 再過半個月,就是一體化示范區成立6周年,走出培訓班的年輕干部,正奔赴一體化的下一站。
|